液氮泡澡?液氮不会冻伤运动员?


什么?液氮不是医院冷冻扁平疣的嘛?为什么会可以帮助机体恢复呢?

为什么顶级运动员,甚至中超的球员都用上液氮冷藏恢复?

会不会冻伤呢?

山东鲁能都采购了设备?这到底是什么呢

这烟雾笼罩的到底是啥?

冻伤

是指由于长时间直接接触寒冷潮湿的环境,而引起的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。

而超低温冷疗的温度,可以降到零下120℃-零下180℃,这可是比世界上最冷的天气气温还要低!

正常情况下,如果接触比自己体温高很多或低很多的物体,极有可能会导致烧伤或者冻伤。

其根本原因是,巨大的温差导致相应的身体组织细胞死亡,从而使人受伤。

于是大家会问,在超低温冷疗舱里,这么低的温度下

为什么不会冻伤呢?

在了解低温液氮的时候先给各位球友们科普一个物理知识:

“莱顿弗罗斯特效应

莱顿弗罗斯特效应,是指液体不会润湿炙热的表面,而仅仅在其上形成一个蒸气层的现象,当液氮遭遇极度炙热时,就将化作一层绝缘的气态防护层。

所以遇到温度非常高的物体,反而沸腾的速度没有接触稍微低一点温度的物体速度快。铁锅烧到非常热400-500度,滴水滴到锅里,接触到铁锅的部分剧烈沸腾,剧烈沸腾会在水和锅之间形成一层水蒸汽,蒸汽层就隔绝了水和锅,这滴水反而不会特别快的消失。同时蒸汽会从两侧往外跑,两侧速度不一,蒸汽会给水滴一个力的作用。水滴就会在锅上跑来跑去。

所以有经验的厨师锅热没热,用手沾点凉水往锅上一掸,水滴在锅上跑来跑去,说明此时锅热了。

人的正常体温是37℃,液氮的温度是-196℃,当人体进入释放液氮的冷疗舱时,这两者之间的温差达到了230℃,此时,液氮将会汽化成气态,在人体和液氮蒸气之间形成一个保护层,保护人体不被冻伤。

这使得在超低温冷疗舱中时,虽然会感觉很冷,但事实上你并未与寒冷的源头:液氮,直接接触。

另一方面,当人体进入冷疗舱时,舱内充满的是干燥的寒冷的氮气,舱内在冒气时,是蒸气而不是“蒸汽”,这些气体并不潮湿。

因此,超低温冷疗不会冻伤人体的原因有二。

一、莱顿弗罗斯特效应,人体并未与寒冷气体直接接触;

二、液氮蒸气是干燥的,并不潮湿。

虽然超低温冷疗一般情况下不会冻伤,但是在进行超低温冷疗之前,有些准备也是必要的

第一,是要确保全身干燥,在进入冷疗舱之前,需要保持身体的干燥,避免潮湿附着在身体上,从而与寒冷气体直接接触,导致冻伤。

第二,佩戴专业冷疗机构准备的的防护用具,包括,短裤、袜子、鞋子、口罩、手套和可以覆盖耳廓的帽子等,避免瞬时低温将这些无毛发部位冻伤。因为我们的神经末梢主要分布在手脚和私密部位上,为防止冻伤神经末梢,也要进行相应的保护。

第三,体验时间控制在三分钟内。有关研究表明,治疗过程并不是一下子进入冷冻箱,而是要经历一个降温的适应过程。首先进入一间-30°C至-60°C的低温室,在此停留约30秒,待身体适应温度后,再进入-110°至-140°C的液氮低温冷冻箱,正式进行WBC,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。”[6]


早在1989年,就有研究发现将全身暴露于-110℃至-140℃的极度寒冷的空气中,可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。


在之后的应用治疗中,低温还有效减轻了运动过后乳酸堆积过多等现象。直到2009年,美国开始大量引进冷冻治疗室进行运动后的恢复治疗,WBC(液氮恢复)正式走上抗衰赛场。

在历经数场抗衰大赛的洗礼后,发现WBC不仅可缓解肌肉酸痛,还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含量,提高抗炎能力,延长细胞活性并增加健康寿命[1]。

低温并不是为了恢复体能,而是为了减少身体的炎症反应,加快肌肉酸痛感消退和伤病恢复。如今越来越多的豪门俱乐部引进这种设备来为球员进行理疗。

超低温并不是为了恢复体能,而是为了减少身体的炎症反应(水肿),加快肌肉酸痛感消退和伤病恢复。

超低温冷疗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恢复手段,能让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之后更快速的恢复避免肌肉的炎性反应。其实并不是恢复体能,准确的说是恢复肌肉。


简单原理:

让大脑以为身体确实到了极寒的地方,这样血液中就会分泌抗发炎的蛋白质,大脑感应到之后,血管中血液流动减缓,血液主要流向人体的核心器官,让核心器官周边的血液获得氧气,有氧血液再向其他地方扩散。

简单来说,这个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炎症和乳酸,从而加速身体恢复。

你学废了吗?

欢迎关注蹦蹦跳跳小狐狸

日常更新的体育科普博主


参考文献

[1]Anna, M., & Magdalena, S. K. .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whole-body cryotherapy on selected skin parameters in healthy individuals: Pilot study. Cryobiology, 100, 77–80. 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ryobiol.2021.03.007

[2]Bouzigon, R., Grappe, F., Ravier, G., & Dugue, B. (2016). Whole- and partial-body cryostimulation/cryotherapy: Current technologi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. 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, 61, 67–81. 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therbio.2016.08.009

[3]Wojciak, G., Szymura, J., Szygula, Z., Gradek, J., & Wiecek, M. (2020). The Effect of Repeated Whole-Body Cryotherapy on Sirt1 and Sirt3 Concentrations and Oxidative Status in Older and Young Men Performing Different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. Antioxidants, 10(1), 37. https://doi.org/10.3390/antiox10010037

[4]https://www.health.harvard.edu/

[5]Dai, Q., Huang, W., Wang, X., & Khonsari, M. . Directional interfacial motion of liquids: Fundamentals, evaluations, and manipulation strategies. Tribology International, 154, 106749. 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triboint.2020.106749


TAG标签

回到顶部